上一页|1|
/1页

主题:我有一个梦想

发表于2017-03-19


坊间有言:中国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

“女博士”被打上如此刻薄的标签,中国的教育一定出了问题。要知道,对于中国的女性来说,读博不光需要才识,更需要耐得住寂寞,毕竟读完博士已年过而立。
三十岁才刚刚走入社会,在职场与同龄人便有时差,有时会让人觉得异于常人,甚至格格不入。

今年两会,石碧委员直言要缩短学制,这和作家莫言去年的提案不谋而合。
?
莫言先生认为,“孩子们应该在连读制学校,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他不仅建议缩短学制,甚至明确提出要取消小升初和初升高两次统考。
?
莫言、石碧先生都是公认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二位先生的提案实为良知之举,但这样的提案能实现吗?
?
当前显然是不能的!
?
因为在中国,不谈房事,莫言教育,而凡事一旦涉及房事,就如落入泥沼,举步维艰。
?
举个简单的例子,北京、上海的学区房单价超过10万的比比皆是,许多家庭倾三代之财富换成学区房。你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拼?因为有了学区房,孩子的升学就有了保证。在北京、上海这样优质高校资源集中的城市,读什么样的小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来读怎样的中学。而一旦考进重点高中,可以说,半只脚已踏入名牌大学。
?
莫言先生的提案,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告诉那些高价买了学区房的家长们,中考、高考取消了,这些家长在茫然之后,定然是要找人拼命的。
?
最近,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智人才因为房子离开北京。
?
一位本是北京某知名科学院研究岗的高级知识分子,最近下决心离开心爱的城市。以往,他一直犹豫不决,但真正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他的儿子快到学龄了。
?
北京的小学入学是就近入学原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区制。学区内的孩子要排顺序,按顺序招录,招满为止,这个排序标准并不看小孩本人的资质,而是完完全全看家长,同一个片区内分为三六九等:房子在此全家落户在此且父母双方社保工作质,而是完完全全看家长,同一个片区内分为三六九等:房子在此全家落户在此且父母双方社保工作在本区的排第一,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父母单方社保工作在此的排第二,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社保不在的第三,房子在此户口在本区的第四,房子在此北京户口的排第五;接下来才是我等租房并且所在单位归本片区的。按这个顺序,第一的全部招完了才考虑第二,第三……
?
最终,这位高级知识分子的资格排在了第六,当然,他还要庆幸排序比片区内理发的,卖菜的等等非本市户口无本区房产的外来流动人口高了一等。
?
这是一个悲剧,但这样的悲剧,正在一二线城市大量的上演。不瞒诸位,像子弹这样才貌双全的男人,也差点因为女儿就学问题离开心爱的城市。
?
有些人会说,学区里排不上,去读民办啊!
?
是的,确实可以,但民办要“择优录取”。优秀的民办,托到很硬的关系才有花钱进入的机会。普通一点的民办,学费也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之重。
让每个孩子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子弹的梦想,当然我知道,这仅仅是梦想。我也知道,许多人和我有同样的梦想,但如果把它与诸如“学区房”“民办择优录取”“本地纳税人权利”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等理念和现实并置时,城市的原住民、富裕阶层就会立即迟疑,甚至直接反对了。
?
一句话,虽然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但教育资源的享用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
对于教育,我很欣赏莫言先生的一段话:“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我的女儿读小学二年级了,我真的希望她不要像我一样,童年常为分数而痛苦,我希望她能“在连读制学校,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可活生生的现实是,民办校长和我说,如果她小学升初中,不考进班里的前五,基本没有升入优秀民办初中的机会,如果失去这个机会,以后升入重点高中的难度将大大提升。?
?
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入好一点的大学?不为功名利禄,也为了孩子今后能更加自信。?
?
最近几年,教育、住房的问题为何会在一二线城市集中爆发?首先我们要看一下数据,广州每年30万大学毕业生,北京每年24万大学毕业生,上海20万,杭州12万……这些一线城市的高校毕业生体验过繁华之都,见识了富贵兴盛,你再让他返乡,实非易事,而这些城市教育优质资源集中在老城区,老城区寸土寸金,老房子就那么点,学校也不可能大幅扩展。本来的招生计划是按本地人规划,但每年外来涌进的人员不断叠加,供不应求的矛盾便愈演愈烈,而人们对教育的刚需远甚于住房的刚需。?
?
这就是现实!铁一般的现实!




发表于2017-03-19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