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精华】王健林:创新是不断升华完善的过程

发表于2016-05-13

都说王健林是一位行动主义者。而事实上,王健林是一位胸怀大梦想的人。而且王健林善于将梦想规划成一个个小目标,逐个实现。目前,王健林正向他的最大人生梦想目标冲刺,打造一流国际化企业。
任何的创新,任何一种新的你自己的发展模式,一开始不可能是完善的,需要逐渐在坚持当中去发现它的不足,发现新的闪光点,逐渐完善起来。所有的创新、所有职业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完善升华的过程。
王健林2000年开始带领万达从事商业地产,一开始不懂规划设计,以为傍上一个“大款”,就可以把旁边的商铺、房子卖得很贵,就能获得成功。于是王健林跟国际连锁巨头沃尔玛签了一个发展协议,在沃尔玛商场的旁边,盖了很多的商铺销售出去。但销售以后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就是去超市的人群,大多是家庭妇女、老头、老太太,而王健林卖出去的商铺的经营者会选择收益较高的经营门类,比如服装,两者是不匹配的。但当时我们不懂。
商铺卖出去之后,业主经营得不好,就开始告状。从2000年到2004年这3年多里,王健林说万达当了222回被告,打了222场官司,成天忙于打官司。中央电视台还给万达来了一期很长的曝光节目,说沃尔玛购物中心经营得不好云云,我们有的同事看完这个节目都哭了。
社 会舆论压力很大,官司一个接一个,所幸的是万达当时的销售合同是请法务制定的,比较完善,而且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应当是盈亏自负的。所以222场公司打下来,万达只输了两场,赢了220场。但就算赢了也是很不舒服,一天到晚当被告,业务就很难发展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同事都劝王健林,说咱们做地产做得顺风顺水的,为什么一定要搞商业地产呢?为什么一定要搞不动产呢?我们退回去做自己熟悉的生意得了。王健林也犹豫过,犹豫过很多次,他给自己和团队定了一个目标,做满5年,到2005年年底,如果还是这样就撤回去不再搞了。
从2005年开始,万达不再卖大型的商业设施了,而是做一个大的商场,旁边做住宅和写字楼,然后把住宅和写字楼卖掉。从2004年开始设计、2006年开业的三大广场,万达当时号称三大战役,就是上海的五角场、宁波的鄞州、北京的CBD这三个广场的开业成功,彻底奠定了王健林的信心,也使万达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所以才成为今天这么一家在不动产行业有点地位的企业。
后来官司虽然赢了,但是王健林想自己也得对得起买商铺的老百姓。沈阳是万达所在的辽宁省省会的所在地,万达却做了这么一个项目,最后弄得几百个人成天跟万达打官司,弄得大家都很头疼。王健林在公司里讲,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
后来,万达请了非常多的专家一批一批地来看。有专家说你这地方缺一个盖,挡住雨雪生意就好了,万达就花几千万打了一个盖。可生意还是不好。后来又有人说,你们这儿跟地下室的交通不好,哪儿哪儿增加几部扶梯就好了。于是万达又挖了几个坑,搭了几柱扶梯接起来,生意还是不好。还有人说,你们是商家不对,换一批做批发的,小商品城换谁来都行。万达又听了,去把这批人换进来……
前前后后折腾了三四年时间,换了五六批商家,做了五六次努力,都不行。最后大家分析,为什么会失败呢?这时候,王健林对商业地产已经有一点体会了,大家得出的结论是,用东北话来说就是「胎里带的毛病没治了」,对于这个问题,最后我们自己内部开了不下20次分析会,大家形成了一致的看法:如果这个事不彻底解决,不炸掉,这个项目是救不活的。「炸掉」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卖出去的钱要还给老百姓。卖的时候容易,再还给老百姓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客户都能完全通情达理的,万达也害怕有些人会开出天价,有些人谈不好。
这事做不做、究竟要多少钱才能弥补回来,公司内部的争议非常大。后来,王健林跟他们讲了一句话,他说我们已经把商业地产作为我们企业今后发展的核心产业,而且我们要发展得好。我们要出去宣传说,我们做这个商业地产是专家,如果这时候沈阳这个毒瘤、这个反面教材摆在这儿,我们怎么出去宣传?
最后下定决心,干脆从老百姓那儿重新回购,把它炸掉重来。当时,卖这个项目是6.1亿,最后买回来历经三四年的时间谈判,一个一个地谈,大概花了10亿多,花得更多的主要是精力。
经过四年多的谈判,终于把这事全部摆平,把买回来的这个楼炸掉了。从这10多个亿的现金赔偿再到炸掉它的工程成本,至少十五六个亿。
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给了王健林沉痛的失败教训。更主要的是,这件事情,坚定了王健林发展不动产的信心。王健林跟大家讲过一句话:把这个槛迈过去,以后就没有迈不过去的槛。
很多人因为这个事觉得万达是有企业责任心的。王健林曾经讲过,我们这个事比张瑞敏当年砸几十台冰箱伟大多了吧,砸冰箱才几个钱,咱们砸掉的是几万平米的房子!从更大意义上讲,还不止是社 会责任感的问题,也是我们对这个事业和产业的理解。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