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国楼市调控的六个长效机制

发表于2017-02-19

 

房价的本质实际上是对某一个区域内资源价值的地产评估。也就是说,在某一空间内投入的教育、医疗、生活、文化娱乐、就业、创新等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其价格最终会表达在房价上。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越多,房价就越高,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资源。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之所以房价居高不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陷入了一个怪圈——企业总部和人口越向某个区域流入,政府就越在核心区投入大量公共资源去改善交通、教育、医疗等,使得这些资源日益聚集在城市核心区,导致更多人群涌入。最终公共资源的高强度投入和人群的持续集聚相互激励,推高了这些区域的房价。


第一,选择城市化路径,界定城市功能是治理高房价的决定性一步。


我们到底选择大都市、城市群还新型城镇化?如果尚未有明确路径选择,那么大都市的房价上升就难以止步。当下应当清晰整个城市中长期的规划,疏浚这个城市的社会、人文、自然等多方面资源。大城市的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可以大幅度均等化地向其他城市转移。例如,北京大学并不一定非得在北京,南京大学并不一定非得在南京,这些优秀的985、211等国有高校资源应该考虑分流到如河北、河南、江西等人口大省中去。医疗资源和就业资源等也是如此,大量金融机构和央企总部集中于京沪,这似乎也并无必要,不如将这些企业有效分布至中国300多个地级市中,可能会给地方带来更高的税收、更好的就业和更长远的未来。这比众多青黄不接的中小城市和一两个超级繁华的大都市形成鲜明反差要好得多。


所以,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需要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把自己过度垄断的教育、医疗、企业总部这些资源从更均衡的角度分配到全国的主要城市当中去,这是根治京沪高房价的根本,但部门利益协调如此之难,以至于上述设想几乎难以落地。


第二,推动城市群的建设。


目前大城市高房价和中小县城低房价并存的现象,体现出中国在超大都市、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三者之间的摇摆不定。当下或许能够采取的折中措施是塑造一个空间布局相对合理的城市群,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之间应该打破行政区划的隔阂,努力推动高铁对城市轻轨、高速公路对市政道路等的互联互通。在城市群内推出市民一卡通,使得城市群内人才流动能够相对通勤化,这样才能使得这些区域内的卫星城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以全国分散的公积金管理中心为基本节点,统一建立类似于房利美、房地美的住房专业金融机构。


这些住房专业金融机构主要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群、中低收入人群以及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提供普通住宅按揭贷款,帮助他们实现住房梦。这样做或许有助于整个中小城市房地产去库存以及发展普惠金融。


第四,适当调整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规模和方式。


目前中小城市房地产库存去化迟缓,但保障房等建设力度不减。从全国看,保障房几乎已占据住宅供应的40%,也许适当收缩保障房建设规模,改新建为从市场购置,改补砖头为补人口等方式微调,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第五,我们一直倡议房票制。


房票制是指一些地级市或县城的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本地大学生或者更高级人才回流工作而推出的住房代金券。例如,一个一本或二本大学生毕业回到县城,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签约五年以上的长期工作合同,那么县级市委市政府就可以给这个大学生二十万元的房票,这个大学生在本地买房的时候可以将该房票据作为现金抵扣使用,具体买什么样的商品房由这个大学生自己决定。如果这个大学生在本地服务满五年,那么这张房票就相当于赠送给他;如果服务未满五年就离开了,这个大学生就需要补齐房券面值40%的未满服务期限的金额。这样做主要是希望通过房票来留住不断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失的年轻人,使他们能安心在本地长期工作或创业,逐渐加速中小城市房地产去库存。房票的偿还可以跟地方财政中长期收支挂起钩来逐步完成。


第六,加快研究房产税的开征。


总体上来说,房产税应该是中央定原则、地方推细则,是一种地税。我们倾向于认为房产税相对比较复杂,可能个税和遗产税会比房产税更简便易行。但在保有环节增加业主成本、通过房产税活跃地方经济改善地方财税收入结构等角度来说,开征房产税是不可避免的。


发表于2017-02-19

最近地王好多,土地都拍出添加了,以后放假会不会掉下来,,我看tuboshiAPP上面咱们小区这3个月涨了(跌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