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国五条与中国房地产调控再思考

发表于2013-06-05

北大国际 

 

在当前的中国,房地产与房价无疑都是当之无愧的热点问题。中国房价与房地产的走向不仅事关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还与金融体制改革、实体经济发展等诸多问题息息相关。“国五条”的出台,又为这一产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变数。

中国房地产市场催生诸多焦虑,其背后的深层问题是什么?政府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角色究竟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都值得认真探讨。

2013年4月22日,就中国房地产的当前问题与长远发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中国房地产调控再思考”为题,举办了专场研讨会。

研讨会由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主持,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宋国青,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霍德明、张帆、朱家祥,京汉置业董事长田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副院长窦晓玉,中信证券高级分析师刘可等多位嘉宾演讲,多名财经媒体记者、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国家发展研究院下属北大国际(BiMBA)在校生与校友现场聆听并通过提问等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发表于2013-06-05

姚洋:政府退出调控是房地产市场的治本之策

当天的研讨会,姚洋教授先做了开场演讲,他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自2003年以来,调控与房价增长一路相随。

对于房价上涨的原因,国内分析已经很多,归纳起来,大体如下。即中国土地供给有限、高度管制。中国人口结构的特殊性——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劳动人口比例大幅上升,住房需求随之大增。中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人口流动,一二线城市人口数量大增。中国人均收入增长较快,尤其是收入分配不均与投资渠道狭窄,使房地产成为富有群体的投资重地。

面对房价的持续上涨,政府选择了持续调控,所谓“十年九调”,“国五条”就是最新的调控。但不管怎么调,房价一往无前地上涨。

 

发表于2013-06-05

政府的调控政府为何失效?姚洋认为有两点值得分析,一点是经济学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宏观经济学理论大师。他提出一个“理性预期假说”,即政府选择一种政策之后,公众并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反向推演,揣摩政府政策的用意,预期政策的初衷和效果,并做出回应,然后事先采取应对措施,从而使政府政策失效。有点像中国人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另一点是政策本身就存在问题。以最新“国五条”中对二手房出售者征收的20%的个人所得税为例,经济学常识告诉表明,这将导致二手房交易量的萎缩和房价的上涨。因为面对高额税收,房主会尽量把税负转移给买家,在多年房价上涨预期的压力下,多数买家往往会接受,这无疑将推动房价上涨。同时,交易税会吓退一些买家,从而导致交易量下降,总体上呈现价涨量跌。另一方面,部分购买需求转向没有额外税收的新建住宅,从而推高新建住宅价格上升。

 

发表于2013-06-05

对于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姚洋建议,政府与其反复调控,不如重新命题:政府对房价非要调控不可吗?

姚洋表示,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公众群体无非是三个,一是低收入者,他们是收入低,年龄大。房价降一半,他们在城区还是买不起房,未来也没多少希望。一是城市新生代与城市“新移民”。第三是投资投机者。

这三大群体中,第一个本质上与房价无关。政府真正的责任是如何保障他们的居住权,而不是提供自有住房,更不是把他们推向商品房市场。如果政府还是高举房价调控大旗,高喊让房价回归“合理价位”,只会吊起大众的胃口,反而让政府背上更大的道德与责任包袱。

 

发表于2013-06-05

真正对房价与调控抱怨最多、“受伤最重”的是第二大群体,即职业生涯刚起步的年轻人,政府对这个群体应该是以时间换空间,以教育换调控。这个群体过去几年的平均购房年龄28岁,他们虽然暂时收入不高,但很快就会分化,有些人会进入中高收入阶层,转入第三大群体。对他们政府应该鼓励转变理念,暂时租房居住。

第三大群体即投资与投机群体,也是政府一直以来的调控“假想敌”,房价越涨,他们越高兴,同时带给政府的收入也越高。对于他们,政府要做好危机应对准备,防止房地产泡沫崩溃之后的乱象。。房地产市场本质上和股市是一样的,只有市场的教训才能让投资者回归理性。

因此,姚洋建议,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上,不仅调控政策需要注意解决东中西部、一二三四线城市的不均衡问题,避免一刀切,更要转变发展与管理的思路——该政府承担的,政府要果断地拿起来,该市场解决的,真正交给市场去打理。最终,政府逐步退出调控,市场也走出越调越涨的怪圈。

 

发表于2013-06-05

宋国青:房价是中国人养老危机的替罪羊

宋国青教授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背后是中国人的高储蓄率,包括个人与企业,储蓄率都极高。高储蓄率的背后,不仅是有中国人爱存钱的习惯,还有中国即将面临的一个重大人口结构调整问题。

因为上世纪60、70年代的生育高峰及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中国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口结构问题,二三十年之后,如今40岁上下这一大批人都要退休,养老。他们的养老金从哪里来?指望孩子舍不得,这一代人只有一个孩子,到时候正值劳动年龄的这对小夫妻要养两双父母,可能还有好几位祖父母,需要多高的税率还能让两个劳动力养这么多老人?更何况这对小夫妻不会再面临计划生育问题,可能还有两三个孩子要养。

何处安放这一代人的老年生活?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到时候少点压力?答案就是现在这一代人自己提前把养老钱攒够,尤其是攒到的钱想办法保值增值,到老了别给孩子添负担,也保证自己能过上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发表于2013-06-05

田汉:别让北上广深再绑架全国市场

田汉是京汉置业董事长,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研究院下属北大国际(BiMBA)EMBA2007级的校友。与会当天,他刚刚获得中国房地产华表奖年度慈善人物。

对于房地产调控,田汉表示,作为业内人士,政府的决策很多时候他很不理解。比如国五条中20%交易税,如姚洋教授分析,明明会推高房价,为什么还作为调控房价的细则出台?为什么十年来一直调控房价,而不从调控地价?

回顾十年调控之路,田汉认为,有些问题确实值得反思。

 

发表于2013-06-05

一是政策里往往带有情绪成分,不够理性,不够成熟。好多政策没有调研,没有论证。口头上针对卖房者,实际上却是购房者一觉醒来,成本提高几十万。文件上是打压房价,结果是推高房价。

二是违背市场规律。政府要做的是增加供给,而不是限制需求。很多调控条款如果把对象从房子换成日常用品,大家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比如规定每户每天只能吃一棵白菜,第二棵上浮20%,第三棵必须有北京户口。

三是十年调控一直一刀切,其实房地产过热只是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问题,结果北上广深发烧,全国跟着吃药。全国平均房价5800元,这还是被一线城市平均的数,三四线城市真正的房价都在5000以下,而房子的建安成本加上市政配套已经达到3800元,再加上土地成本和各种税,5000元能有多少泡沫?因此,泡沫只是部分城市的问题。

 

发表于2013-06-05

窦晓玉:房地产背后的五大失衡

窦晓玉是全国政协委员,也是北大国际(BiMBA)EMBA 2006级校友。在今年的两会上,她还专门有一个关于房地产发展的提案。她不仅本人特别关注这个问题,所在的航天科工集团也面临产业园与职工住宅开发等诸多相关问题。

窦晓玉表示,房价问题不仅涉及到居住权问题,还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农民工因为居无定所,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造成中国留守儿童超过5000万。同时,全国1300家上市公司有80%涉足房地产,严重影响了产业的专注度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如宋国青教授所言,房地产背后的中国人养老危机还对消费构成巨大抑制。

对于房价上涨的原因,她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是贫富分化,全国20%的高收入群体占据中国房地产消费的70%。二是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过强,高收入群体的投资渠道狭窄。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宜居城市太少,狭窄的投资渠道又集中到北上广深等少数城市。四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又对这一趋势推波助澜。五是不完善的制度设计、不严格的执法力度,造成更多的民怨。

 

发表于2013-06-05

刘可:从房价看宏观经济的周期

刘可是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2003级博士生,现为中信证券交易与衍生品业务部副总裁。他从全球流动性周期性变化的角度,分析了房价与美元发行之间的周期关联。

刘可表示,经济已经高度全球化,中国的房地产问题也是全球流动泛滥的一种反应。从全球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周期来看,房价上涨、通化膨胀与美元发行有时间周期上的吻合。

总体而言,美国的印钞机永不止步,全球流动性一直如滔滔江水。房地产与黄金、大宗商品等一样,都是资金逐利或避险的工具。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